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古代中医文献中无小儿厌食的病名,而其中的恶食、不嗜食、不思食、不饥不纳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本病包括西医学的“厌食症”。 厌食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各年龄儿童皆可发病,尤以1〜6岁小儿多见。其发生无明显季节差异,但因夏季暑湿当令,易于困遏脾气,使症状加重。本病由脾运胃纳失职所致,一般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者会使气血生化乏源,易于感受外邪,合并血虚证,或日渐消瘦,转化为疳病。一、病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多种原因均可影响脾胃的正常纳运功能,产生厌食,常见者有下列4类。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家长或保育人员缺乏喂养知识,乱投以肥甘厚味,如过食糖类、煎炸、粘腻、炒香食物,或滥服滋补药品,损伤脾气。或因乳儿期未按期添加辅食,断乳后不能适应普通饮食,或小儿生活无规律,进食不按时·贪吃零食,饮食偏嗜。饥饱无度,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产生厌食。
多病久病,损伤脾胃小儿患泄泻,肺炎喘嗽,肝炎等病,或伤及脾气,或耗损胃阴,病后未能及时调理,脾运胃纳失健,可致长期厌食。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先天不足的婴儿脾胃薄弱,往往出生之初不欲吮乳,若后天又失于精心护养,脾胃虚怯,则食欲难以增进。
情绪变化,思虑伤脾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或变换环境,或家长对其要求过高,望之成龙,多加限制,或家长对小儿娇养顺从,小儿稍有不遂就哭闹不已,或保育人员管教过严,均可使其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脾,形成厌食。 二、常见证候
脾运失健厌恶进食,食不知味,常伴有嗳气泛恶,胸闷脘痞,大便不畅,若迫食或偶然多食则脘腹胀满,舌质淡红,苔白腻或微黄,指纹淡,脉濡缓或滑数。
脾胃气虚以不思进食,形体偏瘦为主。常兼面色少华,精神不振,食少便多,大便入水易散,夹未消化物,部分患儿易于出汗,易罹外感,舌体胖嫩,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脉缓无力。
胃阴不足以纳谷呆钝,食少饮多为主,常兼面色萎黄,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短黄,部分小儿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偏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指纹紫,脉象沉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