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病人因心脏跳动异常而出现不适或虽非心跳异常但自觉有心慌感的病证,有“惊悸”,“怔忡”区分。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或心率快慢不等心悸可因各人感受不同而有差异,神经过敏的人对轻度的心律失常或心动过速即感到心悸不适,焦虑,紧张,而某些患有严重心脏疾病(如慢性心房颤动)的病人却因逐渐适应而无明显心悸。引起病理性心悸的原因有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热,严重贫血,急性出血等。神经衰弱和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也常出现心悸。中医认为本症乃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所致。 一、心悸的诊断 心悸,一般分为惊悸和怔忡两种。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发作时间短,病情较轻;后者则外无所惊,而自觉心悸不安,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 《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若惊悸日久,病情渐进,亦可发展为怔忡。 二、病因
体虚久病,气血阴阳亏虚而心失所养发生心悸。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心血虚少,心失所养而心悸;膏粱厚味,蕴热化火化痰,痰火扰心而心悸。七情所伤,心虚胆怯,虚则心神动摇而心悸。感受外邪,或痹证日久,内舍于心,心脉痹阻; 或风寒湿热之邪,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 或风寒湿热之邪,灼伤营阴,心失所养,均可导致心悸。 三、常见症候
心虚胆怯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心血不足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阴虚火旺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心阳不振证: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水饮凌心证: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瘀阻心脉证: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痰火扰心证: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