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 。大多数是由于外感 风寒,风邪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或由于正气不足所引起 。症状表现以头痛、鼻塞、流涕、恶风、发热等为其特征,四时皆有,中医谓之“伤风 ” 或 “时感”,若流行较广,则称之为“时行感冒”。 如不及时治疗或护理,可诱发其它病变。因此,对本证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分型、 症候与护理
1.风寒束表
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 、头痛、肢体酸楚、鼻塞涕清、咽痒咳嗽、咳声重浊,咯痰清稀,中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疗: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护理: 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等品。服药后可饮热粥, 以助发汗祛邪,但发汗不可太 过, 以遍身微有汗出为宜。另外,室内外空气要新 鲜而温暖,衣被要适宜,若恶寒较重可加重保暖措施,而不宜用冰袋、冰帽冷敷降温; 若头痛较重可配合针刺治疗; 鼻塞流涕明显也可配合针刺治疗缓解。注意休息,避免过劳。
2.风热犯肺
证候: 发热有汗,微恶风寒,头痛或眩晕,口干,咽喉红肿疼痛,咳嗽,咳痰黄稠而粘,四肢酸痛,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疗: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护理:出汗时可用温水揩干,及时 更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辛辣之品。口干可用温开水或淡盐水含漱,咽喉疼 痛较重时, 可配合针刺、放血治疗。
3.表寒里热
证候: 发热恶寒,头痛,四肢酸痛,心烦 口渴,自汗,口干苦,或见腹痛便结,舌红,苔白微黄或根部黄厚,脉浮弦数或大数。
治疗: 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护理: 透热外达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护理措 施 。千万不可用冰袋冷敷 ,以防里热外达受遏,加重病 情。不宜给病人清凉饮料,宜饮热汤助汗透邪,汗 出后恶寒解除始可进清凉饮料。值得注意的是 里热外达后,体温可能反而高一些,这时应注意全身状况,若自觉精神尚好,唯体温稍高于前则未必是恶兆 。若随体温的进一步升高,出现更严重的烦燥、昏谵 、颈项强直则属危候 ,应迅速向医师反映 。
4.暑湿侵袭
证候: 发热恶寒,汗出不解,胸脘痞闷,鼻流浊涕,身重倦怠,呕恶,口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疗: 清暑祛湿解表寒。
护理: 因病人呕恶 , 故服药宜频而量少。病室宜通风凉爽以散暑热。忌甜食油腻,因 湿热内停, 忌食冰棍冰砖等,湿得冷则愈难化。本类病人虽可以喝水,但病人不想喝时则不必勉强,如大量饮水易致水饮内停不化。若病人想喝水,得水后感觉舒适,说明病人的 机体尚可运化水湿 ,则少少饮之无妨。
5.体虚感冒
证候: 发热较轻,恶寒,头晕头痛,身倦 肢酸,鼻寒流涕,咽痒咳嗽,或有口干,乏力便溏,或溲少而红,舌淡红,苔薄白或微黄,脉虚大 或浮细数。
治疗: 益气解表。
护理: 本类病人因均有体虚, 故发汗宜谨慎,切勿发汗太过,特别是阴血不足的病人; 若过汗伤阴则易致痉挛。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为主;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等物。慎避风寒尤其要注意休息, 因为体虚外感,发热不著,更易使人麻 痹大意,迁延日久不愈者临床屡有发生。本类病人感冒愈后方可辨证进补以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