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诊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望 诊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在临床中,由于舌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所以有人认为舌象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一面镜子。望诊实例分享:[舌颤] 有一位患者来求诊,黄医师观其舌象异常,故请该患者伸出舌头然后放松。他一放松,舌头就缩回去,若不缩回,舌头即颤抖。且脉大而虚,诊断为阳气虚,宗气不足,不得自控,平时也易喘。仔细问诊之下,发现他常吃绿豆,凉茶等寒凉之品,已经伤到阳气。闻 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听包括讲话声、咳嗽声、呼吸声、呃逆声。凡气粗声高、重浊的都为寒症;气微声低的都为虚症。闻就是闻气味, 包括口腔气味和各种分泌物的气味。凡是恶臭味重的, 属热症。有腥味或气味不重的属虚症。问 诊问诊,指询问症状,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发病时间、原因、经过,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以及生活饮食喜恶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结合望、闻、切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同时还须注重内外环境、气候、居住地区、生活及饮食嗜好、性格情绪、体质类型等与疾病的关系,详察细辨。特别要理解中医问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辨证,不同于西医学的完全辨病。如问寒热,要问清是恶寒发热及寒热的轻重主次,还是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发热是壮热还是潮热、身热不扬等,以辨病位、病性。问疼痛要问清是胀痛、走窜痛、刺痛、固定痛、冷痛、灼痛、绞痛、隐痛、空痛及拒按、喜按等。以辨寒热气血虚实,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后世医家张景岳创“十问歌”,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 七聋八渴均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妇女尤必问经带』。“十问歌”简便易记,提出问诊的要领,颇具规范性,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切 诊切诊的“切”是用手触摸病人身体的意思。医生用手指在病人身上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或者按压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它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按诊就是医生手按病人的胸腹和触摸病人其它部位的诊法。切脉,平常又叫“摸脉”。全身的脉络在人体内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它四通八达,像网一样密布全身。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在脉管里循环周身。所以,只要人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搏上显示出来,中医摸脉能诊病,道理就在这里。中医切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遍诊法,就是触模全身各处特定部位的动脉;另一种也是中医经常采用的,即寸口脉法(俗称把脉)。“寸口”在手腕后的挠动脉表浅部位,如果手指轻轻地摸着皮肤,就感到脉搏在跳动。疾病经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脉象也是多样的。中国医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丰富的脉学理论。一般常见的脉象,就有28种之多,此外还有病情危险时才能看到的怪脉等等。好像木块漂在水面上一样,这叫浮脉。见到这种脉,一般是比较轻浅的外感病。如果重按才感到脉搏在跳动,这叫沉脉,一般是内在脏腑的病变。正常成年人的脉搏一般在每分钟70次左右,略微慢一点和快一点都不能算病态。如果成年人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这是“数脉”,就得考虑是“热证”;脉博每分钟不足60次,这是“迟脉”,就要考虑是“寒证”。浮沉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部位,迟数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要辨别疾病的虚实,可以从脉搏是否有力来区分,比如实证的脉就有力,虚证的脉就无力。备注:请参阅病例分享以进一步了解望闻问切之实用性及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