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内耳性眩晕,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偷漏综合征等颅内血管性疾病,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贫血等血液病、中毒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皆属于此范畴。本证常由肝阳、火夹痰上冲或下元不固,虚风上摇致成。

 

眩晕的诊断

根据“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为痛病效标准”,眩晕的诊断标准为:

  1. 头晕与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 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球震颤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的做CT、MRI检查。
  5. 应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病因

  1. 外感:生活起居不慎,或寒温不调,或素体虚弱,卫外功能不足,腠理不固,坐卧当风,感受六淫外邪,侵袭经络,上犯清窍发为眩晕。
  2. 情志失调: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伤阴,肝阴耗伤;或因肾精素亏,水不涵木,均可导致肝阳上亢,上扰清空而致眩晕。忧思伤脾,气血乏源,日久清窍失养,也可发生眩晕。
  3.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或饥饱失常,伤及脾胃,运化不健;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运化失职,痰湿内生,上蒙清阳,可致眩晕发作。
  4. 劳倦内伤,脏腑失调:长期久坐伏案,气血运行不畅,清窍失养;或因先天禀赋不足、年老气血衰败、房室不节,久病不愈,均可耗伤气血阴精,气血不能上荣于脑,髓海不充而致眩晕。
  5. 跌打坠仆:脑脉损伤,瘀血停留,阻滞脑窍脉络, 以致气血不能上荣头目,亦可导致眩晕。
  6. 失血:失血过多,血随气脱,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肝失所养而虚风内动,气血两虚,脑髓失养,眩晕乃作。
  7. 不寐:多见于心肾不交之证。水亏于下,肾水不能上济,心火不得下降而上攻,以致眩晕发作;或因痰热郁滞,气行不畅,故见眩晕。
  8. 癫痫:癫痫频发,气血不足,肝肾阴亏,脑髓失养而致眩晕

三、常见证候

  1. 风寒外袭证:眩晕伴兼鼻塞流涕,目眶酸痛,畏寒无汗,骨节酸楚。舌淡或淡紅,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 风热上犯证:眩晕伴咽痛、目赤、流涕、发热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 风湿蒙蔽证:眩晕头重如裹,面部浮肿,四肢骨节肿痛,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
  4. 少阳邪郁证:眩晕,口苦咽干,心烦喜呕,或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苔薄,脉弦。
  5. 肝阳上亢证:眩晕,头胀痛,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部潮红,目赤,或兼胁痛,口干苦,舌苔薄干或黄、舌质红,脉弦有力。
  6. 气血不足证: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白,脉细弱。
  7. 痰浊上蒙证:头晕不爽,如物裹首,胸脘痞闷,恶心泛泛,甚者呕吐痰涎纳呆,嗜睡,舌体胖,苔白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濡缓。
  8. 瘀血阻络证:眩晕时作,反复不愈,头痛,唇甲紫黯,伴有健忘,夜寐不安,心悸,精神不振,肌肤甲错,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9. 肾虚失养证:头晕且空,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齿摇,颧红,咽干,发枯或稀少,舌红少苔,脉细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