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俗称胃痛),是以上腹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常同时兼有泛恶、脘胀、嗳气、大便不调等症。是多种原因导致胃气壅塞不通,不通则痛的病证。主要包括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胃黏膜脱垂,胃息肉,胃憩室,胃神经官能症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憩室等疾病。

一、胃脘痛的诊断

胃脘痛的部位在心下胃脘,尚可分为上脘、中脘、下脘,其位置明确,为剑突下至脐上的中腹部位,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其疼痛性质常因病因病机不同而异,如胀痛、刺痛、隐痛、绞痛、钝痛、闷痛、灼痛等,但以胀痛、刺痛、隐痛最常见,除疼痛之外,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嗳气吞酸等,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当、劳累紧张、季节变化等因素有关。一般根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上消化道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见有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即可明确诊断。

二、病因

  1. 饮食失当

饮食伤胃常见于两个方面,一是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或饥而不食,饥饱无常,脾胃乃伤,致使中焦气机阻滞,胃气失和;二是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嗜烟好酒,纵恣煎炸,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壅滞气机。

  1. 情志因素

胃是最能表现情绪变化的器官之一。如恼怒伤肝,肝气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而致胃气阻滞,或气郁化火,热灼于内;忧思过度,脾气郁结,尤其是饭前餐后突受精神刺激,损伤胃气,均可引起胃痛。

  1. 外邪因素

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寒邪内客于胃,致使气机凝滞,胃气失和,收引作痛。

  1. 脾胃虚弱

素体不足,或劳倦过度,或食物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肾阳亏虚,失于温煦,均可引起脾胃虚弱,中焦虚寒,以致脾气不运,中阳不振,胃气失和,疼痛由此而发。或因热病伤阴,或因胃热火郁,灼伤胃阴,或久服香燥之品,耗伤胃阴,胃失滋润,亦致失荣而痛。

三、常见证候

胃痛的辨证首先应明辨虚实或虚实夹杂,实证包括气滞、血瘀、火郁、食积、寒凝等;虚证常见脾胃阳虚和胃阴亏虚。虚实夹杂以阳虚夹寒、阴虚内热、气滞血瘀为多见。

  1. 气滞证

证见胃脘胀痛,攻窜胁背,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加剧,舌苔薄白,脉弦。

  1. 胃寒证

证见胃痛暴急,疼痛剧烈,畏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多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1. 胃热证

证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嘈杂吐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若湿热中阻,则兼见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1. 瘀血证

证见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剧,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1. 食滞证

证见胃脘疼痛,腹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气腐臭,呕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1. 虚寒证

证见胃痛隐隐,缠绵不已,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劳累或受冷饮寒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1. 阴虚证

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